(二)猪的字形演变

发布人:常州开放大学专题管理员

“猪”字的繁体为豬,从豕从者,《说文解字》:猪,体毛稀疏、群居。字形采用“豕”作边旁,“者”作声旁。者,也是“煮”的本字,表示与烹煮有关的动物。古人发现猪肉较其他兽肉肥嫩,不仅容易提取油脂,而且用猪油煮菜,菜肴浓香可口。简体猪把 “豕”改成“犭”,表示猎获后加以驯养的动物。

“豕(shǐ)”字,上古时期人们把猪称作“豕”。豕字的发声来源,有三种可能,一是小猪的尖叫之声;二是猪爱吃屎,三是野猪发怒后,会像箭矢一样地冲过来。

“豚”字,在古汉语语境中,是一个引用频率较高的词。《说文》中说:豚为鲜嫩的小猪,是祭祀祖宗的上乘祭品,也是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。

“瀦zhū”字,《西游记》中猪八戒原身为何称“天蓬水神”?平时我们为何将脏兮兮的人称为“泥猪”?这均与豕天性喜水有关。汉字“瀦”意思是“水停聚的地方”。猪天性喜水,应该在有水草处放牧,猪可以在那里觅食猪草,吃饱后还可以泡在水里消闲消闲。豕为水畜,这是古人对猪的本真生活习性的准确定位。

“家”字,字的宀下面是“豕”,即猪。古代生产力低下,人们多在人住的屋子里养猪,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。豕为私有财产开始之一,它又为古代社会家畜的代表。当时打猎,是男人;饲养家畜,也是男人;拥有猎物和家畜,自然也是男人。家畜在氏族社会末期,是财产的主要内容。女子无财产经济权,自然无家,以男子的家为家。

“冢”字,是一个高度象形,高度会意的汉字,意思很明白,就是一个“猪”被包砌在里面了。“冢”原本指高大的坟墓,埋葬在高大陵墓里的当然不是真的野猪,也不是一般的人,而是血缘高贵,拥有猪称号的部族首领。这个汉字一开始就兼有“大”与“高”的意思,如《诗经•小雅•十月之交》有言:“山冢崒崩”,山与冢可以并称,可见其高大。

“豢”字,《说文》释:“以谷圈养豕也”,篆字的线条描绘:像人用双手掬着谷物向地下抛洒。此二字的线条组合,都清晰地传达出了猪已被驯化圈养的文化信息。

“逐”字,是“走”和“猪”的组合,鲜明表现一幅狩猎画面,“逐”的意思是狩猎时追赶一只猪。

“象”字,象中含有豕,象和豕是极其类似的动物。俗语猪鼻子里插大葱—装象。象形文字也就是仿生学中仿豕学,仿豬学。倉颉創字也就是万物垂象,象形也就是与“豬”比对,創立了文字体系也就是象形文字。

“豪”字, 形声字,从豕,从高字头。"高"字头与"豕"联合起来表示"身体高处有毛刺的猪"。本义:一种从肩背部直到尾部密布长毛刺的野猪。

“亥”字,亥与猪的关系。亥时:又名人定、定昏等,21:00至23:00(晚上9点到11点正)。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。古文亥字与豕形略相似。亥为豕,犹如巳为蛇是一样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