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二)猪象征财富
发布人:常州开放大学专题管理员
在民俗文化中,“猪象征财富”这一观念,基本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同。汉语言文化中,猪被称作“金猪”、“乌金”。成书于唐代前期的笔记《朝野佥载》说:“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,因号猪为乌金。”洪州在今天的江西南昌一带。俗语说:“猪是家中宝,粪是地里金。”《朝野佥载》的“乌金”可能蕴藏两种含义:一,养猪积造的粪料,对于庄稼来说,可谓“乌金”;二,当地所养的家猪多为黑色,养猪致富视猪如同“乌金”。叶舒宪先生说:“养猪致富之路在我国自古及今都为人称道,用乌金一名来称猪,表达了对猪的美好寄托。与此相关的民间故事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类型,被学者命名为‘逗金猪型故事’。”白族的民俗文化中,流传有“金母猪”的神话故事。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地区,流传着《五只小金猪》的民间传说。这个故事以追求财富的狂热冒险分子——寻宝人和闯关东的老汉为依托,说天上有五双金猪(大乌金)来到人间,可捕捉它们而发财。它反映了人们对发财致富的迫切追求,也说明了人们视猪为宝的观念。有文化人类学证据表明,某些民族流行着将猪下颚骨当作家庭富有之标志的习俗,譬如生活在在西藏珞渝马尼岗一带的珞巴族博嘎尔部落即是如此。
古代的养猪业向来发达,农民普遍以养猪维持家计,因而视猪为一种财富。古代政府官员常鼓励农民养猪,以发展地方经济、增加农民收入。在秦汉时期,猪肉是主要肉食来源,由于受猪肉消费不断增长的刺激,各地以至涌现出数量众多的养猪专业大户,使得养猪业呈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,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说,养有“千足彘”的大户人家,其收入能与千户侯相当,足足可富甲一方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豪强”。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等文献记载看来,两汉时期的养猪业非常发达,牧猪成为人们谋生的一门职业。当时的社会上的贫民,也多依靠养猪脱贫致富或维持生计。
在民俗文化中,年画或剪纸“肥猪拱门”是人们视猪为财富的典型。猪有独立自主的根性,它们用鼻子拱地掘土求食,勤勤恳恳,老老实实,不奢望意外的嗟来之食。如果人们像猪一样勤恳老实,就好比猪背驮着聚宝盆创业。在人们看来,“肥猪拱门”是勤劳致富、丰收吉祥的象征。在民俗文化中,因为猪象征着勤劳致富,所以人们还用猪形器物来储蓄零散钱财。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,有着悠久的尚猪文化。土家人自古以来就奉猪为神,至今流传着摔刀敬猪神的民间习俗。在土家人看来,猪是“血财”,猪官神是送财喜的财神。发“血财”,就是发红财。如果在山中捕获到野猪,或养猪杀了卖掉,都称之为发“血财”。逢年过节,土家人都要杀猪敬猪神,祈求赐与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