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能+”少年逐光行动:青春力量赋能成长之路
访问量:5 作者: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“龙运”建筑文脉科普大讲堂 发布时间:2025/9/1 9:46:25
暑期以来,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组织15名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、乡村与实训基地,开展“智能+”少年逐光行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志愿者以“专业服务+创新实践”为双翼,通过科技探索、文化传承与技能实践三大模块,为青少年搭建起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成长桥梁,用青春汗水书写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生动答卷。
一、田间课堂与湿地研学:在自然中播种科学梦想
在杏塘村瓜田与新孟河水利湿地,志愿者化身“生态讲解员”与“科学引路人”,将自然资源转化为鲜活课堂。8月5日,红马甲们带领常州中意社区30余名营员采摘西瓜、采集样本,在田间地头开展“识瓜三字经”趣味教学;8月28日湿地研学中,志愿者协助公用事业学院教师讲解生态链知识,引导孩子们观察芦苇净化水质的过程,让“湿地是地球之肾”的理念从书本走向现实。
科技实践环节亮点纷呈:志愿者在“舌尖实验室”协助调配冰粉食材,通过物质变化实验揭示科学奥秘;在“空调模型制作”工作坊,他们蹲坐桌旁手把手指导零部件拼接,将热学原理转化为挡板扣合的清脆声响。当迷你空调模型成功运转,欢呼声与掌声交织,科学种子悄然生根。
二、木作匠心与科技潮涌:传统技艺与现代智慧的碰撞
在绿色建筑声远楼内,志愿者创新打造“古韵匠心DIY”品牌活动。土木学院蔡磊老师以八仙桌模型讲解榫卯结构,志愿者协助低龄段儿童完成部件拼接。一位家长感慨:“孩子自己看懂组装图,惊叹‘不用钉子也能稳稳当当’,老祖宗的智慧让他自豪!”
科技体验环节则充满未来感:志愿者孟庆晨以《科技潮涌,少年逐光》为题,用AI编程无人机抽签系统、凌晓琴老师的《AI初体验》个性化小游戏等案例,搭建科技与少年的温暖纽带。在“飞手体验营”中,他们协助孩子操作无人机,用代码编写公平分配程序,让科技梦想从指尖起飞。

三、产教融合与技能认定:在实践中锻造责任担当

四、双向成长: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彩
此次行动创下多项突破:首次联动社区、学校与新农村资源,让瓜田、冰粉成为科学课堂;首次融合多学科教学,串联自然观察、艺术创作与实践操作;首次将志愿服务延伸至省级技能培训,实现“实践-服务-成长”的闭环。
志愿者张子涵在服务后感言:“引导学员需要快速记忆场地分布,维护纪律要兼顾严格与温度,这让我更懂‘责任’的分量。”数据显示,活动累计服务青少年100余人次,多次收获家长微信感谢。当结营合影定格孩子们灿烂的笑脸,红马甲的背影已成为这个夏天最温暖的风景。

结语
从瓜田里的“植物银河”到湿地中的生态探索,从榫卯结构的智慧传承到AI编程的科技启蒙,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志愿者以专业与热情为笔,在常州大地上绘就了一幅“智能+”赋能成长的青春图景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青春因奉献而闪耀,技能因实践而升华。这场双向成长的旅程,不仅为青少年铺就通往绿色科技与传统文化之路,更让新时代青年在服务社会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逐光篇章。
(文/孟亚俐,图/孟庆晨)